无障碍浏览

工作动态

小切口共绘绿美街区

发布时间:2025-01-26 10:11:01 来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六榕街聚焦“百千万工程”,大抓人居环境提升,针对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在街区景观视觉落差较大的实际情况,将绿美街区与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以植物为关键要素,精心策划旧南海县社区窗阳台绿化项目。我们精确找准小切口:

  小切口1:以群众需求为桥梁,架构起居民和绿化项目生动链接。积极团结居民、商铺、机团单位等各方力量,立足不同需求,让每一个人找到和绿美街巷项目的独特关联。链接商铺需求,如在餐饮店,种植香料类植物,用于甜点和饮品装饰、食用。链接机团单位需求,如在幼儿园,把教研场景从课堂搬到户外,观察绿植,学习生态知识,绘画写生、制作标本。链接居民需求,种植金银花、猫爪草等用来煲汤、泡茶,种植迷迭香、薄荷、香茅等用来调味,让每一个人感受到绿美街巷项目不只是颜值提升的“面子工程”,更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里子工程”。

图片12.png

惠吉西路豆荚咖啡店门口种植的咖啡树和香料类植物,给咖啡店增添了故事性

  小切口2:专业团队指导庭院设计,让居民家家各美其美。绿美不是在路边栽几株花看起来热热闹闹,而是要真正敲开群众的门。我们引入华南农业大学的专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微讲座4场、涵盖335人次志愿者参与绿美志愿服务活动4场,组建固定人数60人的志愿团队,师生们和社区一起进门入户,让居民想种花的同时也能种好花。此外,华农师生还立足专业优势,为有意向的居民结合家庭装修整体风格、空间布局等进行植物品种选择和景观搭配设计。

图片13.png

旧南海县社区会同华南农业大学专业团队,为居民讲授花卉种养植技巧。

  小切口3:精心选址培育示范点,让社区处处美美与共。先把“点”打造出来,群众看到成效了,自然会被吸引。按照以点带面原则,精心谋划14个示范点,在广场种植岭南十香,在商铺门口用绿植围出一片小天地,在社区服务天台营造微生态。各个点位串连成线,与居民家中的绿植遥相呼应。示范点落地以来,成效瞩目,持续吸引了不少居民和商户主动找到社区想参与这个项目,成为了我们和不同主体类型的链接起点。截至目前,已经在全街16个社区全面铺开,完成种植点位61处,其中窗阳台27处、地面区域34处;成功发动居民30户,商铺18家,机团单位2家。另外还有13家商户自发加入。

  项目带来的变化最先是外观上的,人居环境得到提升,街坊们“推门见绿,开门即景”。我们街区发生的无声的但也是更深远的变化,那就是文化的复苏。一是传统爱花文化的重现。广州被誉为花城,花卉早已成为广州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老火靓汤”的食材还是“饮凉茶”的养生之道,甚至是广府传统婚俗也要使用植物。小小的植物是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的缩影。我们让花草重新走进居民家中,恢复花城家家种花、爱花的传统。二是历史文化的回流。让“植物进社区”,更让“植物融历史”,比如在亭子一侧种下蓝花藤,另一侧种下紫藤,19世纪,紫藤从华南地区走进英国,21世纪,蓝花藤从墨西哥等地引进中国,尤其是在广州地区,一边是引进来,一边是走出去,让人们在无形中感受到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比如种植岭南十香,其中素馨花,作为曾经的广州市花,现代广州人大多不认识了。我们的项目让曾经广泛种植但现在不常见的岭南植物重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三是生态文化的入心。项目从传统的工程项目演化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知识水平。

图片14.png

  蓝花藤和紫藤共同展现中外植物交融互渐史

  绿美项目想要得到群众的认可,不仅是种几株漂亮的花,更重要的是要根植于本土文化,通过绿植看历史、看文化,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才能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微信
关注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