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其他文件

《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2-02-15 16:07:43 来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并印发,现予全文公开。





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绿化和树木保护工作,推动我市城乡绿化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广州提供良好生态保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精准建设,完善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用“绣花功夫”推进广州国土绿化,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二、实施原则

  ——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完善城市生态空间网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本着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保护好城市一草一木,特别是古树大树,留住更多城市记忆。

  ——节俭务实,适地适绿。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数量和质量并重,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合理选择绿化树种草种,构建健康稳定的城乡绿化生态系统。

  ——文化传承,以人为本。坚持把绿化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加强保护和传承有地域特色的树木和公园。绿化建设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加强公众参与,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三、实施内容

  (一)科学规划,促进城乡绿化稳步发展

  1.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全市绿地系统规划,确保绿化面积只增不减。绿地系统规划应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城市绿化规划要满足城市健康、安全、宜居要求。公园绿地规划要持续增加市民身边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数量,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道路绿化规划要满足安全、协调、生态、易维护的要求,统筹兼顾生态环保、遮荫纳凉和景观美化功能。市政设施规划应集约节约用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配套绿化面积。河湖绿化规划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系统治理,禁止在河湖管理范围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树木,结合绿道、碧道建设,打造水清岸绿的自然生态水道。乡村绿化美化要保护自然生态风貌,尊重和延续岭南传统村落背山面水、山环水绕格局,推动设计师进乡村、进社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绿化相关规划实施的检查和督促落实、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不得擅自改变绿化用地面积、性质和用途。

  2.加强保护规划。编制全市古树名木、大树保护规划,探索将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名园、古树名木、林荫道、绿化广场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畴。城市更新要坚持保护优先,不破坏地形地貌,禁止随意迁移砍伐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不随意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落实古树名木、大树保护规划,做到重点项目建设和绿化保护有机统一,项目占用公共绿地的,应尽量实现占补平衡,施工范围存在大树的,需做好保护措施和动态监测。保护城市绿地和乡村风水林、风水树。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遏制耕地“非农化”。严禁开山造地、填湖填海绿化。

  3.均衡绿地分布。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与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相适应的绿化用地面积,新增公园绿地优先向绿地服务水平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布局,提升绿地分布均衡性和区域人均绿地面积。对有条件的附属绿地进行公园化改造并向公众开放,有效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增强市民的绿色幸福感。城市更新地区应结合实际需求,优化绿地布局,规划绿地用地规模应不低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标准确定的规模。

  4.优化生态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打造北部生态涵养、中部城市森林和南部沿海防护林等森林生态片区。开展垃圾填埋场、矿山等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沿主要河流水系、高快速路及两侧可视范围和第一重山,打造绿色景观廊道。在中心城区外围沿水道、高速公路,以绿道、碧道及水鸟生态廊道串联沿线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城市公园,实现绿色空间贯通,打造城市生态翠环。充分挖掘珠江沿岸自然生态资源,全面构建层级丰富的绿色空间体系,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品质,高质量建设珠江都市景观带。依托城区重要的生态资源,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保护白云山、海珠湿地等城市绿核。

  (二)严格保护,传承城乡绿化地域风貌

  5.建立树木“身份证”。针对城乡行道树、大树、古树名木,逐步建立电子档案和“树地图”。探索古树名木原地保护新模式,实行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及时抢救复壮,建设古树(大树)公园、古树(大树)保护小区,保护修复古树名木、大树及其自然生境。

  6.实行“树医生”管理。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健全树木病虫害专业防治机制。建立“树医生”专业队伍,完善树木健康档案,构建树木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提升即时研判和防控治理能力。加大对优势植物种群的重点监控。科学开展树木有害生物防治和大树复壮,增强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灾害防控能力,鼓励使用高效、低毒防治药品,研究应用生物防治手段,严控主要病虫害种群密度和发生率。

  7.严格树木迁移管理。涉及树木迁移、砍伐,要从严审批、从严监管。城乡建设必须做好树木保护,最大限度避让古树名木、大树,建设项目应在设计方案中编制树木保护专章。涉及下列树木迁移、砍伐审批,应开展绿化专家论证并征求公众意见:按《广州市绿化条例》规定,确需迁移古树名木、古树后续资源的;同一个工程项目需迁移、砍伐大树10株以上的;申请迁移、砍伐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的树木50株以上或者城市道路、公园绿地以外的绿地树木100株以上的。各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细化管理,对未经审批的迁移、砍伐行为要从严处罚。市及有关区要建立中转苗圃,对公共绿地迁移树木实行清单管理,做好建档、管养、利用等工作,进行全过程监控。

  8.实施精细管养。完善行业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引,组建“育木师”队伍,强化培训和指导,规范树木培育、病虫害防治、健康评估、修剪。实行公共绿地分类分级管理,按级落实和稳步提高管养经费投入,实施绿化管养第三方全过程监管指导和绿化管养三级巡查,将绿化管养质量纳入绿化企业诚信评价,全面提升绿化精细化管养水平。

  9.加强智慧管理。完善数字绿化平台,实现公园、行道树、古树大树等绿化资源“一张图管理”、量化评估和动态监测,多维度分析决策,开展行政审批、应急处置、工程建设等智慧化管理。组建智慧“林长制”指挥中心,实现智能联动,为城市绿化保护、建设、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0.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物多样性森林城市。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统一规范管理,落实勘界立标和确权登记,加强生态修复,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对天然林、红树林、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生境等原生植被充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评估,实施资源保护和栖息地修复,开展野生动物进城,打通动物生态通道,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1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统筹生态、生产、建设使用林地要求,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把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关。认真执行林地上林木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森林防灭火职责,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和森林防灭火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森林火灾预防、预警、处置和保障等能力。

  (三)精准建设,提升城乡绿化质量效益

  12.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建立科学的树种草种选择与评价标准,编制树种多样性发展专项规划,防止“乱种树”现象。积极采用榕树等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以及乡土草种进行绿化,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居民区周边要兼顾市民健康因素,避免选用易致人体过敏的树种草种。江河两岸、湖库周边要优选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防护性能好的树种。海岸带要优选耐盐碱、耐水湿、抗风能力强的深根性树种和红树林树种。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地区要选用根系发达、枝叶茂盛、固土保水和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树种。道路绿化应选用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吸尘降噪、生态景观功能好、安全易管护的树种,并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加大乡土树种草种采种生产、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度,避免长距离调运绿化种苗。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除必须截干栽植的树种外,应使用全冠苗。

  13.因地制宜开展城市绿化。构建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四级城乡公园体系,完善公园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公园亲民性、互动性,推动公园焕发新活力。构建贯通城乡的绿色廊道,针对广州高温持续时间长、台风多的特点,规范道路绿化标准,根据道路宽度和类型,科学配置安全、美观、易维护的植物种类。依法合规开展铁路、公路、河渠两侧,湖库周边等绿化建设。

  14.促进节俭务实建绿。规范开展绿化设计施工,在城市绿化和环境营造中,鼓励近自然、本地化、易维护、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方式,因地制宜,科学采用乔灌草搭配等多种绿化形式。统筹考虑建设和维护成本,选用推广抗性强、养护成本低的植物品种。合理配置绿化用水,有序开展节水绿化。尊重自然规律,稳步有序推进国土绿化,杜绝“大树进城”“一夜成景”等急功近利行为,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切忌行政命令瞎指挥,严禁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劳民伤财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15.合理拓展立体绿化。积极探索立体绿化政府奖励和补贴形式,推广阳台、屋顶、墙面、架空层等立体绿化,拓展绿色空间。强化科技攻关,持续开展桥梁绿化,打造空中绿廊花廊。

  16.多途径挖潜增绿。通过建设用地腾挪置换、拆违建绿、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农用地转用等方式加大增绿力度,留足绿化空间。利用建筑退线、滨水、街旁、桥下等低效空间,见缝插针推动口袋公园建设,弥补老城区绿化短板。鼓励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废弃空闲土地增加村庄绿地。做好污染地整治绿化。对半年以上不开发的土地,采取分类临时绿化措施,增加城市绿量。

  17.提升固碳保水功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编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绿化行动计划,科学监测、评估和提升城乡绿地的碳汇能力。培育效益多元的健康森林,实施森林经营,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改造残次林、低效林,培育大径级森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筑牢生态屏障。针对征占用绿地和迁移、砍伐树木,研究探索绿量、碳汇损失补偿标准。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合理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小微湿地、旱溪、下沉式绿地等,充分发挥绿地的保水、渗水功能。

  18.增强绿化惠民利民。优化商品林培育,引导发展珍贵树种用材林。促进森林生态旅游,推进森林康养业态,将森林生态资源活化为生态产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林业香料、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林下经济,开辟林农增收渠道。鼓励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种植乡土珍贵树种,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升城乡绿地生态功能,有效发挥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提升城乡居民绿色宜居感受。建设不同类型的专类公园,提高公园的可达性,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

  19.加快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广州花卉博览园和花都“花卉之都”,加快建设国际花卉贸易中心和从化国家级现代花卉产业园区,鼓励开展“互联网+花卉”商务模式。设置园林驿站,促进花卉园艺进入市民生活。开发具有岭南特色的花卉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对花卉的多元需求。广泛开展迎春花市、园林博览会、花卉艺术展等花卉文化活动,深入挖掘“花城”历史文化内涵,擦亮新时代“花城”名片。

  (四)完善机制,夯实城乡绿化支撑保障

  20.加强组织领导。市、区、镇(街)、村(社区)各级要树立正确的绿化发展观政绩观,切实履行科学绿化主体责任。各区党委、政府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林业园林工作,将国土绿化列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资金。进一步健全市、区两级绿化委员会,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协调指导等作用,强化国土绿化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工作。将科学绿化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林长制履职内容,压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林业园林目标责任。

  21.完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法规规章,对城市绿化重大行政决策,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做好风险评估。健全决策专家顾问制度,成立广州地区绿化委员会园林绿化专业委员会,对影响城市绿化发展的重大决策提出审议意见。探索将公园绿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的新机制。减少规划绿地的,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应当在调整规划的同时在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内增补落实同等面积的绿地。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相关部门在实施道路、地下管网以及其他相关设施建设和维护,涉影响树木的,在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须征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自觉接受监督,确保树木健康安全。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

  22.健全监督体系。健全绿化法规体系,适时修订《广州市绿化条例》等,出台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机制,对树木资源特别是古树名木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建立绿化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理制度,增强新闻媒体日常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绿化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林业园林、城管、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查处乱砍滥伐、非法开垦、非法侵占林地草地和公园绿地等违法行为。强化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规律和群众意愿搞绿化的错误行为,及时制止纠正,对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责。发现有关单位及公职人员履职不力、失职失责或存在腐败和作风方面问题的,严格执纪问责。

  23.强化科技支撑。制定国土绿化成效评价办法,提升国土绿化状况监测信息化精准化水平。开展机制创新,做大做强林业园林科研机构,加强乡土树种草种资源普查、收集保护、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设施研发,完善国土绿化技术标准体系。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围绕生态绿碳监测、花卉基因组、湿地保护等开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解决难点问题,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引进绿色生态领域高层次人才,加强经费保障,支持开展绿色生态新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4.强化公众参与。重大绿化项目建设方案必须开展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持之以恒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科学绿化工作。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和科学绿化宣传,弘扬科学绿化理念。普及科学绿化知识,倡导节俭务实绿化风气,开展自然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健全林业园林义务监督员制度,定期发布国土绿化生态状况白皮书,提高全民绿化意识,营造全民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微信
关注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