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
于欣伟等委员提出的《关于修复广州湿地生态链的建议》(第3075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我局十分赞同委员关于修复广州湿地生态链建议的整体思路。近年来,我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断推进湿地规划、公园建设、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服务配套和科普宣教等工作,合理规划湿地水系,扩大湿地保护范围,增加湿地公园数量,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一、近年来持续推进湿地公园建设
我市现有国家湿地公园一个(国家林业局正式审批),即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至2015年,我市共新增湿地公园11个;至2017年,再新增湿地公园7个。目前我市已建成湿地公园有: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南沙滨海绿道湿地公园、番禺草河湿地公园、天河智慧城核心区东部湿地公园。这些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有效遏制了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势头,减少了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了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从而实现了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推进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
根据湿地的先前特性和受损程度,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受损前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我局主要采取的恢复模式是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修复湿地地形和景观,为动物营造适宜生境,然后通过动物放生、招引等措施,构建湿地动物种群。同时,建议恢复湿地与河流的连接,保障湿地供水,停止从湿地抽水;控制污染物的流入;限制游客进入湿地核心区域,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
我局将海珠湿地公园和在建的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做为"野生动物进城"项目示范点,以此促进湿地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配置植物,选择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通过生境改造、动物放生和招引等一系列措施,海珠湿地公园和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的物种多样性有了显著增加。在项目实施前,海珠湖分布有鸟类16科20种,两栖动物3科4种,爬行动物3可4种,兽类1科2种。项目实施后,海珠湖常见鸟类有18科44种(水鸟19种,候鸟14种),鸟类种类和数量得到明显增加,逐步凸显了海珠湿地做为鸟类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重要停歇地的作用。
三、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修复湿地生态链
建议以湿地资源本底调查为基础,拟定我市湿地长期发展规划,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同时进一步增加湿地资源监测和科研投入,构建我市湿地保护管理与生态恢复的综合体系。具体如下:
(一)开展湿地资源本底调查,编制湿地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湿地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进一步加强广州湿地保护、建设和管理,需对湿地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并编制湿地保护总体规划。项目分两年实施(2015-2016年),主要完成调查湿地资源、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编制湿地保护总体规划。
(二)加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一是加强自然湿地的保护力度。主要采取加强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管理等措施,强化保护设施设备、增强保护管理能力,扩大自然湿地保护面积,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二是加大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主要采取生态补水、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湿地污染防控、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逐步修复退化湿地的功能,改善湿地生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三是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主要采取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退田(耕)还湿等措施,减轻湿地的开发利用程度,
(三) 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利用广州市科研院所力量,联合对广州市湿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湿地类型和面积监、气象要素、水文、水质、湿地土壤、湿地动植物及其种群(群落)监测外来物种、影响因子等方面。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将为湿地管理提供有效的动态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响应措施。
专此函达。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201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