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临近,广州各大花卉市场和花店开始热闹起来。桃花、水仙、百合、冬青等有美好寓意的年宵花逐渐上市,花商们纷纷把这些应节时花摆在当眼位置。记者近日走访广州著名的花卉产销地荔湾区芳村时发现,这里不仅盛产花,还盛产“花名”,大街小巷充满“花香”。
这些带着“花香”的名字,既有因该地盛产花卉而得名,也有以芳村名花为名,更有以芳村花地古园林命名的地名,彰显了花乡芳村的历史与时代印记。
在芳村花博园,花农为即将上市的年花喷水保湿。(摄影:陈文杰)
芳村“花”名多
过百地名由“花”派生
芳村以花卉命名的街巷道路很多,如花蕾路、百花路、芙蓉路、杏花街、剑兰街、花海街、花湾路、浣花路、红棉街、春兰街、芙蓉三约、杏花大街等,几乎成为岭南名花的集中展示场,且多数街巷的命名都与花有渊源。
据悉,在2005年前后,芳村地区已有超过100个自然村落、街巷道路、生活小区是以花花草草命名或派生而来。
从汉代开始,广州就已从海外引入大量花卉品种。至唐代广州的花卉已全国闻名,那时广州被称为芳村,到了清代,广州成为最大的花卉产地,当时称为“花埭”,因此广州被誉为“花城”。
在广州西南隅,有一处“花城中的花城”,也是有“千年花乡”美誉的芳村。芳村以花闻名,花卉种植历史悠久,素有“花卉之乡、盆景之地”的美称,尤其是花埭(今为花地),更有“千年花埭花犹盛”之咏叹。
芳村地区花卉种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根据《广州市芳村区志》(下称《芳村区志》)记载,南汉时,宝光寺在花地建成后,善男信女用花献佛,是园圃业兴旺起来的重要原因,许多人以种花为业,世代相传。从南汉时期到明代前,花地主要以种植素馨花和茉莉花为主,有“素馨茉莉天香国”的美誉,明清以后,随着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各地商贾和游人往来增多,促使花卉品种向多样化发展,为芳村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花卉产区和花卉集散地打下了基础。
在芳村,花农们用电灯为菊花增加光照。(摄影:陈文杰)
改革开放后,芳村的花卉事业掀开了最灿烂的一页。20世纪80年代,芳村改革花卉销售体制,调整花卉销售网络,开拓了花卉市场。1996年,石围塘街五眼桥村投资近1000万元,修建了广州岭南花卉批发市场,该市场初期占地40000多平方米,共设铺面438间,摊位1900多个,中心花市占地1.6万平方米,成了全国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芳村也被业内称为“东方阿姆斯特丹”。
锦绣繁花
“绽放”街巷道路
在芳村地区,最出名的一个与花相关的地名就属“花地”。据《芳村文史》记载,花地原为“花埭”,“埭”为土堰之意,这一带地势低下、水网密集,人们修建了大量土堰来围护花田,形成了堤堰曲折、花草繁茂的景象,因此而得名,后因“埭”与“地”谐音,到了明末清初才称为“花地”。
花地作为芳村地区较早发展的地区,许多道路由花地派生得名,如花地湾、花湾路、花蕾路、浣花溪、映花溪、花地大道等。
芳村很多路名、小区和建筑等命名都带有“花”字。(摄影:陈文杰)
芳村大道:在荔湾区政府东南侧,分西、中、东、南段,西北接广佛公路,东南至东塑村,自西北至东南与桥西路、芳信路、塞坝路、花地大道、陆居路、明心路、鹤洞路等相交接,是芳村地区最早形成的主干道,故名。
花地大道:花地大道是芳村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北起珠江隧道口,南至沙尾大桥,分北、中、南段,北、中两段建于1989年,基本与广州地铁芳村段平行,南段原称“广中公路”,1992年更名为花地大道南,是芳村地区西、南出口的主干道。因横跨花地而得名。
花海街:位于醉观公园西北侧,东起芳村大道同安坊,西南至沙地横街。1951年兴修水利、筑基围渐成街巷,因在花地河旁,初名为海旁街,后为避重名,1983年改称花海街。
杏花大街:位于芳村冲口涌北岸。得名来自清朝同治年间芳村名医邓大林,他成功将北方的杏花树移植落户芳村,而邓大林一生乐善好施,对付不起诊金的病人只要求种植杏花树10棵,久而久之,从花地街的新隆沙至冲口街的大冲口沿江一带约1公里长杏花树成林,开花时节更是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芳村花蕾路(摄影:陈文杰)
芳村百花路(摄影:陈文杰)
浣花路(摄影:陈文杰)
树木园林变身街巷名
除了因花得名以外,作为花乡,芳村也与绿化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芳村区志》,芳村花地园林鼎盛于清代,清末有园林30多处。这些花园几经沧桑,除醉观公园还存在并扩大作为今人游乐场所外,其余的许多园林已不复存在。但是,有的古园林的名字,已成为今日的街巷名,如茂香园、杏芳园等。新命名的街巷名也有不少以某某园相称,如广香园、荣香园、余庆园、同乐园、范家园、积善园、厚福园、万生园、万春园、厚成园、永隆园、长安园、惺园、鹤围圃、寿春园、迦南园等。
茂香园:位于芳村大道(中)北侧,建于清末年间,原为花卉园林之地,园名“茂香园”,后演变成街巷,仍称此名,沿用至今。目前,茂香园位处新隆沙、陆居路旧改项目内,已进入旧改倒计时。
松基直街:芳村大道(中)北侧,东起镇东直街,西接上市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原为临涌基堤,种有水松树,故名。
鹰爪树街:芳村大道(中)南侧,东接庙前直街,西通中市横街。建于清末民初,以前该街种植鹰爪树(又名鸡蛋花树)较多,故名。鹰爪树街因修建花地大道及地铁,目前仅剩部分街巷。
名花名植“飞入”村落小区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大潮涌动,芳村花卉业迅猛发展,芳村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经济发展自然推动了城市道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个时期,芳村新建了不少道路,为了与“千年花乡”相契合,这时期新建的道路和生活小区大多以芳村名花名植命名。据《芳村区志》显示,1993年,芳村区又给26条街道命名,其中12条与花卉有关,如浣花西路、穗芳街、红棉街、红棉南街、红绵北街、红棉中街、芬芳街、怡芳街、金兰路、春兰街、秋兰街、剑兰街等。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花地湾新建生活小区,大多都以芳村名花命名,如红棉苑、玫瑰苑、百合苑、牡丹苑、玉兰苑、紫薇苑、甘棠苑、荷花苑等。
居民小区的名字也离不开“花”。(摄影:陈文杰)
以“红棉”命名的生活小区。(摄影:陈文杰)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芳村地区的社区有不少也与花卉植物相关,以茶滘街为例,街道辖下有十个社区、其中芬芳社区、金兰社区、合兴苑社区、红棉社区、花苑社区以及葵蓬社区等名字均与鲜花植物有关。桃湾村、菊树村、棉村、杏花村等村名也与花卉植物密切相关。
花地村:花地村(花地经济联社)是花地街唯一的行政村,也是芳村地区最早城市化的行政村。早在1991年,花地村就已成立经济股份联合社,对土地、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2002年,随着“城中村”改制工作的推进,花地村委会停止运作,成立花地经济联合社。
桃湾村:位于芳村茶滘,是广州最早大面积种植桃花的村落。该村始建于南宋,当时只有几十户人家,因种桃花出名故名为桃湾村。
金兰苑:位于芳村汾水地段,建于1993年,属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开发建设的拆迁安置小区。“金兰”的“金”为地铁安置小区的代号,“兰”是该住宅区所在地原名“观兰坊”。
红棉苑:在花地湾居住区北面,是广信花地湾居住区10个小区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小区,东起花地大道北,南靠金鹏路,西至鸿雁路,北靠花蕾路。
金兰花苑:又称“春兰、秋兰、剑兰街”,东邻东漱北路,西至广钢铁路边,北接浣花西路,南连观兰坊。此地原为菜田和水塘,1993年由广州地铁总公司拆迁办公室辟为地铁拆迁安置用房。1993年正式以兰花命名。
芬芳苑:又称“芬芳、穗芳街”,东连鸿图苑,南抵金兰苑,西至铁路边,北邻茶滔桃湾。1993年由广州市道路扩建工程办公室辟为周转房安置住宅小区。1993年正式命名,“芬芳”的含义是指住宅小区内是园林式布局,遍种白玉兰和九里香等芳香性树木花草,故名。
芳村一家农副产品市场取名“百合园”。(摄影:陈文杰)
芳村:三建三撤的区级行政单位
据《广州市芳村区地名录》记载,芳村曾是广州市的区一级行政单位。芳村区位于广州市西南隅,除西部部分地段外,其余为珠江等水域所环绕。
芳村区始建于1949年11月,由原芳村、崇文两个区公所合并而成,自此,芳村始成为单独的隶属广州市的区一级行政单位。1954年6月,广州市首次撤销芳村区建制,芳村、花地、涌口、山村居民并入河南区,八乡农业部分并入新滔区,1956年改属郊区。
1960年7月,广州市委撤销郊区建制,由芳村、三元里、嘉禾、龙归、沥滔、新洲、新凤、石井八个人民公社组建成芳村区。1962年5月,市复置郊区,再次撤销芳村区归入郊区。
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11月第三次正式成立芳村区,为广州市的市辖区。2005年9月,广州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芳村区建制,由新的荔湾区人民政府对原荔湾区、芳村区的区域实施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