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圃园径迂回曲折,步移景异,建筑小巧而精致,放眼望去犹如一幅生动的绘卷,而品题字画则是点缀其中的精妙之笔。在这悠然的园林里,品题字画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墨色与植物交织成优美的交响曲。这些萦绕在自然山水中的人文韵味,为整座园林增添了玄落尘歆的别样风采,成为点亮兰圃空灵意境的璀璨霄灯,散发出清雅而隽秀的时代气质。
本期推文,请随小编一起在这个冬日移步兰圃的东部景区,继续鉴赏兰圃东区的品题字画之美~
书接上回,同馨厅过后便是路亭。路亭是兰圃的中心亭,丽日晴天,人坐其中,看亭外空地上,铺一席树影斑斑,风摇影动,姗姗可爱。路亭中央,缀有一块儿横匾,上题“兰生香满路”,出自宋代周紫芝《秋兰词》中的一句诗:“芝兰当九畹,兰生香满路”。此匾为书坛泰斗秦咢生所题,秦老与路亭更是颇有渊源。秦老雅号“路亭”,是个极富趣蕴的名号:一位大师级的书法家甘愿将自己放在山角路边——让挑夫歇脚避雨的位置,起到稍作休整、增添精神、继往前行的作用。
秦先生于“路亭”中悟出坚韧不拔,福荫他人之精神,即先立人品而后成为大家也。兰圃中心亭以“路亭”为名,正是取秦公之雅号。路亭于兰圃中专供游人休憩停集,遮风避雨,有为民造福的底蕴内涵,与秦公尊号之精神不谋而合,相得益彰。
《兰生香满路》两侧,右书“花气袭人知骤暖”,左撰“风光转蕙汎崇兰”,皆出自当代书法家王永华之手笔,张采庵先生所集联。上联节自宋陆游《村居书喜》一诗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联语从嗅觉的角度出发,极言“花香拂面,便知天气晴暖”的“新晴之喜”。
说到“花气袭人”,便不由令人联想起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红楼梦》中,宝玉身侧大丫鬟“袭人”之名也正是来源于此,曹先生借诗喻人,为笔下人物取了一个“知骤(昼)暖”的好意头。
下联“风光转蕙汎崇兰”则化自爱国诗人屈原《招魂》一文中的“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光风,谓雨已日出而风,草木有光也。听闻每逢兰花盛开,天霁日明之时,游人途经路亭,不觉微飔奋发,动摇草木,顷刻间皆令有光,充实兰蕙,芬芳益畅,其香幽而清,淡而远。踩着一路兰香,这种心境应当是难以描画的吧。
穿路亭,一路向北,越第四兰棚后,目之所及,便是“国香馆”了。馆外悬有董必武同志于1965年3月所写的“国香”题匾。国香,借指兰花,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兰有国香”,谓其香甲于一国,故云。孔子曾称兰为“王者香”,为兰花定下品阶,并说:“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把兰视为怀瑾握瑜,琨玉秋霜的品德象征。
《幽芳亭》一文中,黄庭坚亦写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这里的国香,与孔子的“王者之香”不谋而合。古人云:“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兰性之美,气韵之香,不仅在于沁人心脾,赏心悦目,更在于寄寓心志,传达心曲。
移步馆中,锦鲤琳琅,池光潋滟。但见一泓清池由玻璃幕墙外延伸入内,池中鱼可十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色白花青的游鲤跃然于池底,自由穿行于幕墙内外,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馆内有一题匾“观鱼胜过富春江”,正与此景相契。该匾原出自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中一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而今到了兰圃,便该是“莫道锦鲤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了。
有道是“一池锦鲤,半壁风华”,于国香馆内临水观鱼,静看方池如鉴碧溶溶,动观娟尾簁簁拂渌波。翘首可叹“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的豪情壮志,低眉可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人生哲理,游人赏鱼之意趣,不外乎如此。
国香馆之后,造园者撷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古画中提炼出“竹篱雅舍”的环境意象,和诗词中渲染的韶光淑气交织在一起,创作出又一个优美的写意园林空间——茅舍。
茅舍隐于密密匝匝的茂林修竹中,颇具神秘感。迎面的匾额上,有中国著名书法家、考古学家容庚先生所写的“茅舍”二字。史载北宋文人林逋一生不婚不娶,但以种梅养鹤为伴,世称“子鹤妻梅林和靖,竹篱茅舍自甘心”。茅舍的得名便由来于此。
茅舍独具僻境幽居的郊野风味。《红楼梦》中杏帘在望的“稻香村”,正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室内装饰清雅,色彩明快,可品茗,可休憩,可观景,更可磨浓墨一砚,展宣纸一卷,嗅芬芳一袭,觅微光一束。
每当微风随着浓墨与兰香嵌入娴静的灵魂,墨染尘匿间,碾开那柔软的狼毫,轻轻一嗅,馨香四溢,挥毫落笔,独剪悠光,且看屋外淡云无墨画,静听竹间疏雨有声诗。
笔墨三千,书往事一段,寄情入墨,落繁花万朵。1993年,张爱萍将军畅游兰圃,于茅舍中写下“风雅绝伦”四字,其风神洒脱,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不减遒逸《兰亭》,章法直逼颜氏《祭侄》,堪称书法之精品,行云流水间饱含对兰圃之“雅”的高度赞誉。
离茅舍,再往前走,“四面宁静三湾水,空谷幽兰一亭春”,这便是春光亭了。亭上由广东著名书画家苏华所提“春光亭”中的“春光”二字,出自唐代诗僧“无可”《咏兰》中的一句诗:“兰色结春光”,寓意“春华永驻,春色不老”。诗句巧用一个“结”字,将兰花的氛氲娇艳与春景的煦色韶光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派“春光大好”的景象。
每逢初春降临,春光亭前叶揽清漪,花亲楚岸,池内翠荇香菱,有风徐徐,吹散芰荷红玉影。
游人兰舟漫系,看云水相接,如梦似幻,听流水潺潺,悠悠泛音。此番此景,正有“聚霭笼仙阙,连霏绕春亭”之意境。
亭上一副“笔酣秋露色,墨醉古兰香”的精妙楹联,亦是丽句清词,风标自见。上联中的“秋”字与春光亭匾额上的“春”字交相呼应。古人常以“春秋”借代四季更迭,比喻时序轮转。这里则雅切地道出春光亭实况:春夏秋冬,人坐亭中,可尽览四时花信,遍观四季风雅,看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和风容与,于天光云影涌动间,感受“天外是银河烟波婉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的自然恬淡。
下联“墨醉古兰香”一句则峰回路转,将描绘的重点放在兰花的氛氲清香之上,极言兰圃幽蘅蕙芷之香。正所谓兰性清贵,芳而不浊,古人常把兰花誉为“香祖”。明代书法家文徵明亦有诗曰:“手培兰蕊两三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足见兰香清奇,在若有若无、似远忽近之间,飘忽不定,令人心神俱醉。
兰圃中的品题字画,或高悬于门楣,或环抱于廊柱,或镶嵌于石壁,或镌刻在厅堂......
这些珍贵的墨宝仿佛是岁月的见证,凝聚着前人的文思与情怀,映照出无数性灵的凝华与寄托。它们成为了兰圃重要的艺术景观和文化载体,赋予了兰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