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岭南园林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 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23-09-21 17:01:48 来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岭南园林发展概况

岭南园林发展概况(普通话)

 

  中国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系,各个地方的园林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提起北方园林,人们想到的是北京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稳重敦实,提起江南园林,人们想到的是苏州私家园林的朴素淡雅、曲径通幽,而提起在不断发展的岭南园林,人们往往难以用简洁的言辞来完全概括其独特之处。

  想要知道何为岭南园林,那么首先要明确岭南地区的范围。根据气候和地理因素划分,岭南通常指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和越城岭)以南的地区,狭义上包括广东省、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广西桂林以南的东南部地区、海南省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图1)。岭南园林就是在岭南地区营造的具有地域景观特色和传统技艺的园林(图2)。


图1:岭南地区范围地图(地图底图来源:标准地图服务系统 http://bzdt.ch.mnr.gov.cn/)

 

  一般认为,岭南园林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的御苑,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造园考古遗存。到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朝(917年—971年)关于岭南园林的记载较为详细,其中最著名的南汉宫苑仙湖药洲中的“九曜园”仍部分保存在广州教育路南方戏院旁。到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舒适的居住环境,造园活动兴起,所以该时期的私家庭园众多,现在常说的广东四大名园就是该时期建造的。从西汉到南越,清代到近代,岭南园林的历史发展跨越了多个朝代和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正是这一次次的造园活动的积累和传承,构建了岭南园林独具魅力的独特风格。



  图2:岭南地区的水系环境和岭南四大名园地图(地图底图来源:广东省公共地图服务系统http://nr.gd.gov.cn/map/?gdbsTokenId=null)

  

  提起传统的岭南园林的类型,除了人们最熟悉的岭南宅第园林,岭南园林主要还有宫苑园林、州府园林和寺庙园林等类型。宫苑园林以南越国王宫御苑遗址和南汉王朝的仙湖药洲为代表,围绕水体的造园手法和自然式的布局与北方皇家园林的规整布局有着很大的区别,也奠定了岭南园林的风格特点。州府园林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由历代州府人士修建的公共性园林,这类园林除了游憩功能,主要还有灌溉排涝、水池养殖、水上交通等功能,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其中以惠州西湖、雷州西湖、端州星湖、潮州西湖为代表。寺庙园林是举办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市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多位于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广州的海幢寺,曾是官方指定的外宾接待地点。私家庭园是岭南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园林类型,以建筑空间为主导,充分展现了岭南园林畅朗轻盈的造型特点和开放务实的性格特征。现存较为完整的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顺德清晖园,充分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独特魅力。

  岭南园林在明清可能没有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那样丰富的资料和实物遗存,但它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岭南园林一词最早出现于1962年12 月广东园林学会成立大会上首任理事长也是当时广州市政府副市长林西同志的开幕词中。此后,岭南园林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岭南的设计师根据人们新的需求,巧妙地将现代主义思想与岭南园林的独特特色相结合,为公共活动场所的设计注入了新的风格,创造出一系列经典的岭南现代园林作品,其中包括莫伯治院士主持设计的双溪别墅乙座和山庄旅舍等。直到今天,岭南园林仍然涌现出许多令人赞叹的佳作。其中,1951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庭园、1957年广州北园酒家、1961年广州泮溪酒家、1962年广州南园酒家、1963年广州兰圃、1965年广州友谊剧院庭园、1966年广州白云山黄婆洞度假村、1976年矿泉旅舍、1976年广州白云宾馆的庭园、1983年慕尼黑国际园林园艺博览会上获得两项金奖的芳华园、1983年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1987年广州草暖公园、1996年广州雕塑公园(羊城史雕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室外展园最佳展出奖的粤晖园、2000年在广州建成的珠江公园以及2006年在韩国京畿道建造的粤华园等等,都是岭南园林鲜明的代表。

  岭南园林发展至今不仅继承了岭南传统造园艺术,还包含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更融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岭南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念。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岭南园林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加强对岭南园林的研究与保护,传承其独特的技艺,同时注重其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让岭南园林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

  林广思  吕博文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微信
关注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