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
林广思 钟昭宇
在广州兰圃园内中部偏西侧,有一处精巧雅致的园林——芳华园,它占地仅540m2。1983年,芳华园作为我国的参展项目亮相德国慕尼黑国际园艺展,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园艺展并夺得金牌的园林作品。它凝聚了郑祖良、吴泽椿、何光濂等老一辈园林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其设计方案更是在广州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由副市长林西和莫伯治、佘俊南、汪菊渊等多位领导与专家共同审评制定,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园林的典范之一。
在国际园艺展上,芳华园获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和“联邦德国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大金质奖章”两枚金牌,成为中国园林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辉煌展示,让世界领略到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韵味。
芳华园的设计以岭南园林风格为基石,巧妙融合我国南北园林的风格特点,尽显中国造园艺术的精髓(图1、2)。虽面积不大,却通过精妙的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营造出“小中见大”的奇妙效果,让游客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能感受到无限的自然之美。园林中多使用“障景”“框景”等手法,通过视觉对比强化空间纵深感,比如在入口处设置竹篱影壁,遮蔽全园景观,待游客绕过影壁后豁然开朗。
图1芳华园平面图(来源:吴泽椿. “芳华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 1985(2): 1-2, 2.)
图2芳华园入口处造景(2024年,钟昭宇摄)
园林布局以水体为核心,运用筑山、理水之法,将山、池、树、石、建筑有机融合,构建成一个不闭合式单环路线系统的自然山水园。水池畔的定舫(图3)、对岸小丘上的方亭(即酌泉漱玉亭,图4)以及凸出水面的钓鱼台,构成园林的三个主要透视点,三者相互呼应,成为全园的主景。游客沿着水边路径漫步,便能体验长达数十米的最长游览路线,移步换景,每一步都能邂逅新的风景。
图3芳华园池畔定舫(2024年,钟昭宇摄)
图4芳华园方亭小景(2024年,钟昭宇摄)
芳华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岭南园林的轻巧与明朗风格,亭台、舫榭,都采用了岭南特色的木雕、砖雕、刻花玻璃等手工艺品装饰,展现浓郁的民族风格(图5)。这些建筑不仅形式古朴典雅,而且空间布局自由通透,与周围的植物、山石、溪涧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图5芳华园定舫建筑与精美的木雕(2024年,钟昭宇摄)
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是一大特色。芳华园选用了中国的特有植物种类,如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等,并在山坡上栽植松(Pinus sp.)、竹(Bamboo sp.)、梅(Prunus mume)等富有东方传统文化寓意的植物,结合四季变化,搭配亚热带植物,在结构上起到联系各个景点的作用,更展现了中国园林的季相美,使得园林四季皆有景可赏(图6)。
图6芳华园平桥小景及植物群落(2024年,钟昭宇摄)
芳华园的文化内涵同样丰富。园中的书法、楹联、匾额等处处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园林的艺术氛围,也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比如,园中的对联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生动描绘出南国风光,让人在园林中感受到时令的诗意与画意。
芳华园,它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语境下,芳华园的价值已超越园林本身。它让我们明白,园林不仅是自然美的呈现,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芳华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静心、赏景、体验传统文化的空间。无论你是园林艺术的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怀向往,芳华园都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