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
林广思 贺肖淇
在人类的物质文化发展历史中,动物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水网发达,山林田海齐备,自然形成了丰富的生物栖息地,进而孕育了多样的动物种类。这些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不仅是自然之美的直接表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岭南人民对自然的尊重与呵护。在岭南,多种多样的动物文化形象凸显了它们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广州的“五羊含穗”传说(图1)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岭南动物文化符号之一。
图1:广州越秀公园五羊雕像(萧涵弋摄,2024年)
人类从自然界中来,具有天然的亲生物性,动物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风景园林的组成元素。实际上,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所建的“囿”,即皇家贵族饲养禽兽和进行狩猎的地方。早在汉朝初期,岭南的宫苑园林已经饲养禽鸟鱼兽等动物供以观赏。广州南越王宫苑是秦汉时期的园林,通过其遗址发掘,人们发现宫苑内设有专门用于赏景游憩的弯月形石池,并在池底发现了大量龟鳖类动物的残骸(图2),揭示了南越国时期人们对这一类水生动物的喜爱。至今,广州的花木盆景市场仍常见销售象征着健康与长寿的小龟小鳖,反映了岭南地区的人们喜爱水族宠物的传统。
图2:南越国宫苑弯月形石池遗迹(吕博文摄,2023年)
在明清时期的岭南园林中,观赏鱼类和鸟类最常见。广州行商园林海山仙馆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特别设有白鹿洞,圈养了数头鹿。此外,园中还饲养了孔雀、鹳鸟、鸳鸯等珍稀禽类(图3)。又如,余荫山房的“孔雀亭”饲养南亚孔雀,清晖园的建筑墙体上花鸟鱼主题的灰塑(图4),东莞可园的水池的雨水口使用了鲤鱼造型的陶瓷装饰(图5),广州花地的翠林园则设有专为养鸟而建的观赏亭。
图3:行商园林中的水禽动物(英国托马斯·阿罗姆绘)
图4:顺德清晖园的“白木棉九鱼图灰塑”(林广思摄,2022年)
图5:东莞可园的鲤鱼陶瓷装饰的雨水口(林广思摄,2025年)
1958年广州市政府为疏导街道水患,组织全市人民义务劳动,建成四个人工湖,后辟为公园。流花湖公园在挖湖建园时形成的一个面积约为0.65hm2的湖心小岛,岛上树木葱郁,通过人工招鸟和封闭式保护,引来众多鹭鸟在此聚居,因此得名“鹭岛”,被称为闹市“小鸟天堂”。岛上栖息着许多白鹭,其优雅的身姿和洁白的羽毛,成为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另一方面,作为海上门户,广州也将多样的水生动物引入园林,融入当地文化生活。锦鲤,因其色彩丰富和寓意吉祥,常被饲养在园林水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好兆头;玳瑁、仙蟹、虾等,也是岭南园林的特色水生动物。
岭南地区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茂盛,是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比如,广州海珠湿地和白云山风景区,都是众多野生鸟类的乐园。在海珠湿地,越冬候鸟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包括苍鹭、夜鹭、白鹭等。在白云山,画眉、白头鹎、红耳鹎、绣眼等鸣禽随处可见。
动物在岭南园林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它们的形态、色彩和行为,都增添了园林艺术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孔雀开屏的壮丽景象,或是白鹭在水面轻盈起舞的姿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是自然与人文交织共鸣的交响曲,不仅展现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传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岭南地区的造园者多年来不断累积经验,通过合理饲养的动物,巧妙提升园林的生态功能和艺术魅力。只有在科学的保护和发展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让这一独特的园林文化持续发展、繁荣。